人事师资信息

北京交通大学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

校发[2006]20号

(2006年5月10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妥善处理我校内部劳动、人事争议,维护学校和教职工合法权益,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工作秩序,促进我校管理和改革的顺利进行,根据《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我校及校内各单位与教职工之间发生的下列劳动、人事争议:

(一)因学校开除、除名、辞退教职工和教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二)因执行学校有关考评、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三)因签订、履行、解除劳动合同、人事聘用(聘任)合同、录用、流动、待聘等发生的争议;

(四)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照本规则处理的其他劳动、人事争议。

第三条  调解劳动、人事争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自愿的原则。

(二)平等的原则。当事人在适用法律问题上一律平等。

    (三)合法的原则。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调解。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我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是调解学校内部劳动、人事争议的组织。

学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北京市人事争议仲裁办法》制定我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工作规则;依法调解学校、单位与教职工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制作调解书。

    调解委员会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受北京市教育系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指导。

    第五条  调解委员会的人员组成:

调解委员会成员由教职工代表、学校代表和工会代表三部分人员组成,各方代表必须依法参加调解工作。调解委员会人数为奇数,具体组成是:

教职工代表三名(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师代表出任)、学校代表三名、工会代表三名。

调解委员会成员应由具有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办事公道、为人正派、密切联系群众的人员担任。

调解委员会委员调离本校或委员会需要调整时,应由原推选单位或组织按规定另行推举或指定。

第六条  调解委员会要建立工作制度,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体成员会议研究工作。调解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校工会,并设秘书一人,负责调解工作的记录、登记、调解书的制作、档案管理和分析统计、印章的保管等工作。

第七条  兼职调解委员参加调解活动,如需占用工作时间,学校或其所在单位应予以支持,按正常出勤对待。

第八条  学校应支持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在办公地点和物质上予以保障,其经费由学校承担。

第九条 调解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可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调解工作。

第三章  调解程序

    第十条  学校与教职工为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当事人。

    第十一条  劳动、人事争议的教职工一方人数在三人以上并有共同理由的,应当推选代表参加调解活动。

    第十二条  劳动、人事争议发生后,当事人首先应当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学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也可以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三条  当事人申请调解,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三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填写《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申请书》,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

第十四条  调解委员会在接到调解申请后,应征询对方当事人意见,如对方当事人不愿意调解,应做好记录,在三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调解委员会应当在接到申请后五日内做出受理或不受理申请的决定。对不受理的,应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调解委员会按下列程序进行调解:

(一)指派调解委员会两名委员对争议事项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做好笔录,并由调查人和被调查人签字或盖章;

    (二)调解委员会主持召开由争议双方当事人参加的调解会议,必要时可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参加调解会议协助调解;简单的争议,可以由调解委员会指定三名调解委员进行调解;

    (三)调解委员会应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争议事实和理由的陈述,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规章、合同或协议公正调解;

    (四)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协议书,双方当事人应自觉履行。协议书应写明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姓名、单位、职务、争议事项、调解结果及其他应说明的事项,由调解委员会主任以及双方当事人签名盖章,并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 (争议双方当事人、调解委员会各一份);

     (五)调解不成的,应制作调解终止意见书,说明情况,由调解委员会主任签名、盖章,并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告知当事人,可以在自争议发生60天内向北京市劳动、人事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第十六条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人事争议,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三十日内结束,到期未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

    第十七条  调解委员会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调解员应当回避,当事人也有权以书面形式申请要求其回避:

    (一)是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

    (二)与劳动、人事争议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调解的。

    调解委员会对回避申请应于调解前做出决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调解委员会委员的回避由调解委员会主任决定;调解委员会主任的回避,由调解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

    第十八条  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应遵守调解纪律,维护调解秩序,不得激化矛盾。在调解过程中故意伤害调解委员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本规则自颁布之日起施行,解释权在校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