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信息



目 录

1. 201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及分析 1 

1.1 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1

1.1.1 本科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1

1.1.2 毕业研究生规模与结构 3

1.2 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4

1.3 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4

1.3.1 本科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4

1.3.2 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 5

1.3.3 本科毕业生国内深造情况 5

1.3.4 本科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情况 6

1.3.5 本科毕业生签约行业分布 6

1.3.6 不同群体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7

1.4 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7

1.4.1 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区流向 8

1.4.2 毕业研究生签约单位性质 8

1.4.3 毕业研究生签约行业分布 9

1.4.4 不同群体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 9

2. 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10

2.1 2009-2013届毕业生规模及就业率 10

2.2 本科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11

2.2.1 2009-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11

2.2.2 2009-2013届本科毕业生深造情况 11

2.2.3 2009-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12

2.3 毕业研究生就业趋势分析 12

2.3.1 2009-2013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 12

2.3.2 2009-2013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区流向 13

3. 就业质量跟踪与反馈 14

3.1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抽样调查 14

3.2 毕业生年薪收入抽样调查 14

3.2.1 本科毕业生年薪收入抽样调查 14

3.2.2 毕业研究生年薪收入抽样调查 15

3.3 毕业生求职过程调查 16

3.3.1 毕业生求职期望调查 17

3.3.2 毕业生求职渠道调查 19

3.3.3 毕业生求职时间调查 19

3.3.4 毕业生求职投入调查 20

3.4 毕业生就业匹配度调查 21

3.4.1 毕业生专业需求度调查 21

3.4.2 毕业生专业与工作相关度调查 22

4. 对学校教育教学反馈 23

4.1 推进招生、培养和就业一体化建设 23

4.2 根据就业反馈优化本科生招生与培养 23

4.3 根据就业反馈优化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23

5. 就业特色工作 25

5.1 建完善的就业工作体制与政策保障制度 25

5.2 打造全程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平台 25

5.3 建立科学化、人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25

5.4 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建功立业 26

5.5 形成创新创业一体化的模式 26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多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始终以“学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社会满意”为宗旨,以“稳定就业率,增强就业力,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以“深度开展就业指导,深度提供就业服务,深度拓展就业市场”为方针,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7%以上。

1. 201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及分析

本部分将从毕业生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以及行业分布方面对201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就业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13年8月31日。

1.1 毕业生规模结构

我校2013届毕业生共有4826名,其中毕业博士研究生133,硕士研究生1499名,本科毕业生3194名。

1.1.1 本科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本科毕业生中男生1923名,占60%;女生1271名,占40%。


本科毕业生中经济困难学生776名,占24%;非经济困难学生2418名,占76%。



图1.3  本科毕业生经济困难学生比例

本科毕业生生源来自全国31个省市,其中毕业人数前三名的省市为:北京市310名,河北省200名,山西省188名。各省生源人数如下图:


图1.4  本科毕业生生源省区

本科毕业生分布在我校12个学院,其中毕业生人数前三位的学院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469名,经济管理学院398名,交通运输学院355名。各学院本科毕业生人数如下图




图1.5  各学院本科毕业生人数

1.1.1 毕业研究生规模与结构

毕业研究生中男生976名,占60%;女生656名,占40%。

毕业研究生分布在我校13个学院,其中毕业生人数前三位的学院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444名,经济管理学院296名,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52名。

求职初始,毕业生首选的行业见下图,位于前三的依次是(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2)建筑业(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可以看出,行业选择既与我校的优势特色学科相关又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联系。


 

3.7  求职初始的首选行业

求职初始,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单位类型见下表,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是大多数毕业生关于单位经济类型的首选,明显高于其他经济类型的单位。     

 

3.2  求职初始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单位类型

单位类型

人数

百分比

党政机关

21

8.2%

高等院校

5

2.0%

科研院所

13

5.1%

其他事业单位

11

4.3%

国有企业

169

66.3%

民营企业

14

5.5%

外资企业

15

5.9%

部队

3

1.2%

基层就业项目

2

0.8%

其他

2

0.8%

3.3.1 毕业生求职渠道调查

从下表统计结果看出,本科毕业生最终工作获得渠道所占比例顺序依次为:校园招聘会、各类招聘网站信息、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毕业研究生最终工作获得渠道所占比例顺序依次为:校园招聘会、各类招聘网站信息、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和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由此可见,本科毕业生及毕业研究生最终获得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招聘会及相关信息。

3.3 最终工作的获得渠道(本科生)

信息渠道

人数

百分比

⑴校园招聘会

105

59.7%

⑵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

10

5.7%

⑶学校老师推荐

5

2.8%

⑷“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招聘会或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3

1.7%

⑸政府/社会机构组织的招聘会

1

0.6%

⑹各类招聘网站信息

26

14.8%

⑺报纸/杂志发布的招聘信息

0

0.0%

⑻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

13

7.4%

⑼工作实习 

3

1.7%

⑽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

5

2.8%

⑾其他

5

2.8%

3.4 最终工作的获得渠道(研究生)

信息渠道

人数

百分比

⑴校园招聘会

40

34.8%

⑵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

14

12.2%

⑶学校老师推荐

8

7.0%

⑷“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招聘会或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2

1.7%

⑸政府/社会机构组织的招聘会

6

5.2%

⑹各类招聘网站信息

18

15.7%

⑺报纸/杂志发布的招聘信息

0

0.0%

⑻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

2

1.7%

⑼工作实习 

9

7.8%

⑽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

14

12.2%

⑾其他

2

1.7%

3.3.2 毕业生求职时间调查

通过下图对比,可以看出本科生工作的落实周期较研究生而言普遍较短,集中在1—3个月。而研究生的落实工作周期集中在2个月、5个月或6个月。



 

3.8  从开始求职到最终落实工作,所用时间(本科生)



 

3.9  从开始求职到最终落实工作,所用时间(研究生)

 

3.3.1 毕业生求职投入调查

从下图可以看出,毕业生用于求职的总花费大多数在100元以上,而其中花费在500元以上的研究生比例(48.4%)高于本科生(30.8%)。


 

3.10  求职总花费(本科生)

 


 

3.12  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

 

3.4.1 毕业生专业工作相关度调查

关于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即将从事的工作的相关程度调查情况请见下图。认为所学专业与即将从事的工作相关或很相关为70.5%,一般为23.3%,不相关或很不相关为6.5%。可见,大多数毕业生从事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所学专业是即将从事职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3.13 专业与从事工作的相关程度

 


4. 对学校教育教学反馈

3 

3.1 推进招生、培养和就业一体化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积极推进招生、培养和就业一体化建设。建立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席会制度,研讨学生在就业、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建立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招生专业、招生规模和培养方案等;改进年度就业工作会议形式,建立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的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相互反馈的机制;连续五年发布《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报告,研判社会需求的变化,归纳总结我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梳理我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社会认可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建立招生、培养与就业双向沟通的信息反馈渠道,更好地提高我校招生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3.2 根据就业反馈优化本科生招生与培养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就业率作为一个关键指标,从招生环节入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招生规模。适当增大了优势和特色专业的招生比例,增设了交通运输(智能运输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土木工程(城市轨道工程)招生专业方向。学校在拟定高考招生来源计划时根据就业反馈数据,分析生源地区就业需求特点并进行调整。比如:根据藏族学生就业去向公务员比例较高的特点,学校适当加大了法学、经济管理试验班等有利于藏族学生就业的专业招生计划。通过毕业生问卷调查、企业走访、校友联络与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信息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加以改进,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产学联合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订单式校企联合培养、本硕一体化培养,由以往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多样化培养模式。就业工作纳入学院的人才培养考评体系。

3.3 根据就业反馈优化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为更好满足社会需要,我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更加突出对外开放,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程度满足社会需求。2013年学校出台了《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明确规定学院的研究生招生指标计算应综合考虑学科平台、科研经费、师资力量、高水平论文发表、就业率等因素。每年各招生学院制定招生目录前,均应根据就业率、专业报考热度、专业招生分数、就业市场供求情况等因素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计划。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建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同时,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支持研究生深入开展高水平创新研究,增强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


5. 就业特色工作

1. 

2. 

3. 

4. 

5. 

6. 

4 

4.1 建完善的就业工作体制与政策保障制度

我校建立了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形成领导主抓、部处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局面建立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度、就业工作校长办公会汇报制度、全校就业工作会议制度和学院考核奖励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奖励政策》等20余项政策制度。将就业工作作为学院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与各学院的考核及拨款挂钩,从体制和制度设计上为就业工作提供了保障。

4.2 打造全程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平台

我校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制定并实施《北京交通大学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与系统化的管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专业导论》、《学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和《KAB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每门课程由专人负责,定期组织授课教师集体备课,所有课程全部采用小班授课,学生评教均在90%以上,课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我校分阶段、分批次组织了全球职业规划师、职业指导师和KAB创业指导师等培训。截至目前,全校共有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69名,国家职业指导师24名,创业指导师10名。《协同指导 梯度递进—北京交通大学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创新就业指导模式》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4.3 建立科学化、人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是就业管理规范化。将毕业生按毕业去向分为3大类29小类,为每一类毕业生明确就业流程及注意事项,简化学生办理手续;二是就业服务人性化。全天接受学生面询,同时开通多部咨询电话以高度的热情耐心解答每一位毕业生的咨询;三是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工作从新生入校就开始进行宣传、引导。广泛开展了就业讲座、竞赛、校园开放日、职业测评、个性化咨询、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四是市场拓展多元化。面向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单位,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产业为核心,集建筑行业、电力行业、电子信息、能源生产、航空航天、国防兵工、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等国家重点行业及村官项目、选调生项目、国家和地方公务员项目等于一体并辐射国家重点区域的多元就业市场格局;五是服务渠道信息化。我校 “全方位、立体化、一站式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获批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特色工作项目,成为与北京市共建项目。构建了集政策宣传、招聘信息、签约服务和就业指导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同时,运用人人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宣传最新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六是困难帮扶贴心化。针对身体有缺陷、沟通表达能力差、实践能力薄弱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采取了多项措施。学校积极组织多种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求职能力提升活动,旨在帮助他们克服自身障碍,树立求职自信,主动沟通和表达,提升求职实战能力和技巧。在就业困难学生求职过程中,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困难等级及求职过程中的实际花费给予一定资助。2013年共有157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获得总计10万元的求职资助。

4.4 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建功立业

学校各学院、有关部门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举办形势宣讲会、主题报告会、校友报告会等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鼓励毕业生把个人发展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努力做好“选调生”推荐、“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和“社区工作者”报名推荐等基层项目。学校出台《北京交通大学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奖励政策》文件,引导毕业生树立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理念,对于到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授予“奋飞奖”,并予以一定的经济奖励。2013年学校举办了以“守望理想 磨练青春 为建设新农村做出贡献”为主题的优秀“村官”返校活动和以“青春·责任·梦想”为主题的赴西部、基层毕业生联欢交流活动,在全校营造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氛围。

4.5 形成创新创业一体化的模式

我校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所学专业与创业项目相结合,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相结合,形成了“创业教育——竞赛选拔——政策支持——项目孵化”一体化的大学生创业模式。一是提供实践平台。学校14个国家和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部分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新建1000平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直接服务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依托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7个国家和市级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在学校科技园设立500平米的区域,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免费提供使用期限不少于两年的创业场地;二是配套专项经费。学校每年投入3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创新竞赛项目,投入20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校级创业训练。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每个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大学生企业可获得1到5万元的扶持资金;三是开设创业课程。在全校范围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基础课程;四是举办创业竞赛。目前创业赛已举办四届,共选拔出30支优秀创业团队注册成立公司,进驻我校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创业;五是促进企业成长壮大。我校大学生创业园积极为大学生企业提供法律、工商、税务和财务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聘请一批以校友为主体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化指导和服务,促进大学生企业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我校就业工作得到了上级单位及社会的认可。先后获评教育部首批“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北京地区首批“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北京市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先后被共青团中央认定为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科技创业体验基地”、被教育部和科技部认定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被北京市认定为首批高校“创业基地”。我校大学毕业生拉巴次仁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

 

 

3.1 毕业生就业匹配度调查

3.4.1 毕业生专业需求度调查

基于毕业生个人的求职经历,从下图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很多或比较多,占到61.4%;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很少或比较少的毕业生为10.1%;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一般的毕业生为28.5%。说明我校的专业设置基本满足社会需求。

3.11  求职总花费(研究生)

1.1 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69%,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9.67%,博士研究生就业率为100%

表1.1  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学历

人数

深造率(%)

签就业协议率(%)

灵活就业率(%)

就业率(%)

本科

3194

52.44

31.59

14.65

98.69

硕士

1499

4.20

74.05

21.41

99.67

博士

133

20.30

69.17

10.53

100

 

1.2 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根据我校毕业生就业具体情况,分别对本科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签约单位性质进行统计。

1.3.1 本科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表1.2  本科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地区

北京市

上海市

广东省

东北

西部

其他沿海地区

其他

总计

人数

308

3

83

76

224

173

142

1009

%

30.53

0.30

8.23

7.53

22.20

17.15

14.07

100

*注:签约各省市就业地区人数中含本省市生源。非北京生源留京人数为186名。

1.3.1 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

表1.3  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

单位性质

国有

企业

党政

机关

科研

单位

教育

单位

三资

企业

地方基
层项目

部队

其他

企业

总计

人数

689

30

17

25

23

8

62

155

1009

%

68.29

2.98

1.68

2.48

2.28

0.79

6.14

15.36

100

    在本科生签约单位中,国有企业占有68.29%的比例,到国有重点企业建功立业成为我校本科毕业生的首要选择。

1.3.2 本科毕业生国内深造情况

我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1256名同学选择国内深造,其中73.25%的学生选择了本校继续深造。国内深造学生中,保研学生总数635名,其中保送本校研究生476名;考取研究生总数621名,其中考取本校研究生444名。

图2.9  本科毕业生国内深造分析

1.3.1 本科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情况

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419名同学选择出国(境)深造,占毕业人数的13.12%。去美国的学生共有184名,占总出国(境)深造人数的43.91%;去英国的学生共有55名,占总出国(境)深造人数的13.13%;去香港的学生共有52名,占出国(境)深造人数的12.41%

1.4  本科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情况

出国去向

美国

英国

香港

法国

德国

加拿大

日本

瑞典

澳大利亚

其他

人数

184

55

52

31

22

17

13

13

10

16



     


图1.10  本科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情况分析

1.3.1 本科毕业生签约行业分布

1.5  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行业

轨道交

建筑

行业

电力

行业

航空航

天类

金融类

信息技术

部队

其他

人数

378

98

56

19

75

42

62

279

占签约比例

37.46%

9.71%

5.55%

1.88%

7.43%

4.16%

6.15%

27.65%

    毕业生到轨道交通类行业就业的比例为37.46%,这反映了我校的学科特色和办学优势,与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1.3.2 不同群体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表1.6  不同群体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类型

总数

国内深造

出国深造

就业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全体

3194

1256

39.32

419

13.12

98.68

男生

1923

696

36.19

218

11.34

98.33

女生

1271

560

44.06

201

15.81

99.21

经济困难

776

346

44.59

20

2.58

98.59

少数民族

421

135

32.07

65

15.44

97.15

 


 

1.11  不同群体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由上图看出,我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女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出国(境)深造率高于平均值;经济困难学生和女生国内深造率高于平均值。

1.1 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2013年,我校毕业研究生1632名,其中硕士1499名,博士133名。我校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9.69%,其中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67%,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1.4.1 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区流向

1.7  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区流向

地区

北京市

上海市

广东省

东北

西部地区

其他沿海地区

其他

总计

人数

741

9

42

16

111

207

76

1202

%

61.65

0.75

3.49

1.33

9.23

17.22

6.32

100

 

与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相比,毕业研究生留京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生,占总签约人数的61.65%

1.4.1 毕业研究生签约单位性质

我校2013届毕业研究生中,签订就业协议共有1202人。从单位性质上看,到国有企业就业占到58.82%仍然是最主要流向

1.8  毕业研究生签约单位性质

单位性质

国有

企业

三资

企业

党政

机关

科研

单位

教育

单位

地方基层项目

部队

其他
企业

总计

人数

707

53

22

117

83

14

3

203

1202

%

58.82

4.41

1.83

9.73

6.91

1.16

0.25

16.89

100

 

 

1.4.2 毕业研究生签约行业分布

1.9  毕业研究生就业行业分布

行业

轨道

建筑

行业

航空航天类

电力

行业

核电

行业

金融类

信息技术

其他

人数

240

102

79

56

5

110

199

411

占签约比例

19.97%

8.49%

6.57%

4.66%

0.42%

9.15%

16.56%

34.19%

毕业研究生到轨道交通类行业和信息技术领域就业的比例为36.53%,这反映了我校的学科特色、行业优势和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1.4.3 不同群体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

1.10  不同群体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

类型

总数

国内深造

出国深造

就业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全体

1632

56

3.43

34

2.08

99.69

男生

976

38

3.89

22

2.25

99.68

女生

656

14

2.13

12

2.13

99.70

少数民族

107

3

2.8

3

2.8

98.13





 

1.13  不同群体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

2.1 本科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2.2.1  2009-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2009-2013届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深造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2.2  2009-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年份

总人数

就业率(%)

深造率(%)

2009

3269

98.1

42.4

2010

3270

97.6

42.3

2011

3176

98.6

46.8

2012

3264

98.4

50.1

2013

3194

98.7

52.4




 

2.2  2009-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2.2.1  2009-2013届本科毕业生深造情况

在五年统计中,本科毕业生的深造率上升10%。上升原因主要源于出国(境)深造率和保研率的上升,其中出国(境)深造率五年增加了6.8%

2.3  2009-2013届本科毕业生深造情况

年份

毕业人数

保研

保研率(%)

考研

人数

考研率(%)

出国(境学习

出国(境)深造率(%)

深造

深造率(%)

2009

3269

467

14.29

714

21.84

206

6.3

1387

42.43

2010

3270

586

17.92

566

17.31

227

6.9

1384

42.32

2011

3346

565

16.89

594

17.75

328

9.8

1487

46.82

2012

3264

586

17.95

650

19.91

398

12.2

1634

50.06

2013

3194

635

19.88

621

19.44

419

13.1

1675

52.44

2.2.2  2009-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从就业地区来看,近五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在北京就业人数逐年下降,比例正缓慢降低。到西部地区就业比例逐年上升,这反映了我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更加积极。

2.4  2009-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统计

本科生

北京市

上海市

广东省

其他沿海地区

东北

西部

地区

其他

总计

2009

人  数

532

16

154

410

87

150

150

1499

比例%

35.5

1.1

10.3

27.4

5.8

10.0

10.0

100

2010

人  数

453

6

129

298

92

213

169

1360

比例%

33.3

0.4

9.5

21.9

6.8

15.7

12.4

100

2011

人  数

405

8

163

268

95

190

130

1259

比例%

31.7

0.6

13.0

21.3

7.6

15.1

10.3

100

2012

人  数

372

6

120

185

86

208

121

1098

比例%

33.88

0.55

10.93

16.85

7.83

18.94

11.02

100

2013

人  数

308

3

83

173

76

224

142

1009

比例%

30.53

0.30

8.23

17.15

7.53

22.20

14.07

100

人数合计

2070

39

649

1334

436

985

712

 

通过对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我校本科专业设置满足社会需求,毕业生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日趋理性,就业地区逐渐多样化,同时进一步深造愿望毕业生逐年提高

2.1 毕业研究生就业趋势分析

2.3.1  2009-2013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

2009-2013届我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2.5  2009-2013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

年份

总人数

就业率(%)

深造率(%)

2009

2076

98.4

8.6

2010

1975

98.6

7.0

2011

2566

98.9

6.0

2012

2681

98.9

6.0

2013

1632

99.7

5.5

2.3.2  2009-2013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区流向

我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的选择与本科生有明显不同的是,研究生在留京上有明显的优势,但留京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

2.6  2009-2013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区统计

研究生

北京市

上海市

广东省

东北

西部地区

其他沿海地区

其他

总计

2009

人  数

1178

8

78

32

87

279

99

1761

比例%

66.9

0.5

4.4

1.8

4.9

15.8

5.6

100

2010

人  数

981

4

61

28

107

249

96

1526

比例%

64.3

0.3

4.0

1.8

7.0

16.3

6.3

100

2011

人  数

1206

13

133

53

184

176

286

2051

比例%

58.8

0.6

6.5

2.6

9.0

8.6

13.5

100

2012

人  数

1196

9

121

42

127

408

156

2059

比例%

58.09

0.44

5.88

2.04

6.17

19.82

7.58

100

2013

人  数

741

9

42

16

111

207

76

1202

比例%

61.65

0.75

3.49

1.33

9.23

17.22

6.32

100

人数合计

5302

43

435

171

616

1319

1319

8599

通过对近五年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研究生能够满足国家重大行业和领域的需求,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日趋理性,到西部基层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

综合分析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结合近年我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会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会大大提高,所培养的毕业生会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可预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仍会保持在较高水平,到基层、到西部人数仍将稳步增加,毕业生就业选择更加理性。


3. 就业质量跟踪与反馈

为了掌握本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了解其求职期望、满意度以及收入水平,我校开展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毕业生数为435名。其中,本科毕业生301名,毕业研究生134名。

3 

3.1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抽样调查

 对目前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关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2013届毕业生对自身工作的满意程度普遍较高,“不满意”以及“很不满意”仅占1.3% 。

3.1  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分析表

 

满意程度

人数

百分比

 

 

很满意

39

17.0%

 

 

满意

122

53.3%

 

 

一般

65

28.4%

 

 

不满意

2

0.9%

 

 

很不满意

1

0.4%

 

3.2 毕业生年薪收入抽样调查

3.2.1 本科毕业生年薪收入抽样调查

通过对本科毕业生抽样问卷调查,将就业单位实习期后的实际年薪(包括奖金)和期望年薪(包括奖金)分析如下:


图3.1  本科毕业生实际年薪收入统计



图3.2  本科生求职初期期望实习期后的年薪

通过上图对比可以看出,毕业生实际年薪与求职期望年薪差别不大,但总体求职期望年薪略高于实际年薪。

3.2.1 毕业研究生年薪收入抽样调查

通过对毕业研究生抽样问卷调查,将就业单位实习期后的实际年薪(包括奖金)和期望年薪(包括奖金)分析如下:


 

3.3  研究生实习后实际年薪



 

图3.4  研究生求职初期期望实习期后的年薪

通过上图对比可以看出,研究生总体求职期望年薪略高于实际年薪,但对于10万元以上的年薪预期比较谨慎。研究生的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都明显高于本科生,这也反映出用人单位对不同学历人才投入的差别。

3.1 毕业生求职过程调查

为了具体了解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想法及要求,对毕业生进行了求职首选工作地点、首选行业、就业单位类型、收入等方面的调查。

3.3.1 毕业生求职期望调查

求职初始,关于是否选择在京就业的调查情况见图3.5。由图可见,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在择业初期,将工作地点的选择定位在北京。具体关于直辖市或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乡镇或农村的选择见图3.6,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毕业生将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作为自己的首选工作地点,只有1%的毕业生首选工作地点是乡镇或农村。


3.5  求职初始的首选工作地点(1)

3.6  求职初始的首选工作地点(2)

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为了全面研究分析我校毕业生就业趋势,我们对2009-2013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能更为把握就业工作规律、市场变化规律以及学生择业观调整与就业预期。

2.1  2009-2013届毕业生规模及就业率

从毕业生人数看,近五年我校本科生毕业人数较为稳定,2011年和2013年出现小幅递减,研究生由于学制调整,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变动较大。从就业率来看,我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比较稳定,本科毕业生始终保持在97.6%以上,硕士毕业生保持在98.7%以上,博士毕业生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了较高就业率。

2.1  2009-2013届毕业生规模及就业率统计

年份

本科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人数

就业率(%)

人数

就业率(%)

人数

就业率(%)

2009

3269

98.1

1928

98.8

148

93.2

2010

3270

97.6

1816

98.7

159

97.5

2011

3176

98.6

2395

98.9

171

98.8

2012

3264

98.4

2520

99.0

161

97.5

2013

3194

98.69

1499

99.67

133

100

备注:2009-2013届毕业生数据为当年831日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