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开信息

北京交通大学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对标国际国内一流高校,争资源、抢人才、立规矩、抓落实,加快推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折不扣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
        1.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开展党内主题教育,做好宣讲宣传、研究阐释、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推动“三进”工作迈上新台阶。紧抓“关键少数”强化理论武装,加强二级中心组学习指导督导,开展巡听旁听、结对联学、观摩学习等。
        2.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筹备召开学校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高质量完成新一届两委班子选举。扎实做好巡视整改工作。健全干部选育管用体系,修订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开展优秀年轻干部专项调研,完善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为党外人士履职服务搭建平台渠道,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交朋友工作制度。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完成定点帮扶任务。持续推进工会、共青团和离退休工作。
        3.坚决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和校园稳定防线。研究建立意识形态“三早”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协同处置。强化对重点领域、重要阵地的检查督查,加强二级单位工作指导、教育培训和督促落实,推动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完善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和工作机制,制定实施应对网络舆情工作规程。总结疫情防控工作经验和做法,做好疫情防控新阶段的各项工作。出台校园安全防控分类分级管理办法,优化和完善安全教育体系工作机制和内容,修订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做好重要时间节点校园安全保卫。做好新一轮军工二级保密资格认定的准备和迎检工作。
        二、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
        4.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深走实。出台进一步落实落细“三全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培育“三全育人”精品项目。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智慧思政、就业育人等育人平台建设力度,推进智慧思政等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全面梳理本科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实践项目,完善研究生综合素养实践模块指导意见。完善“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本研思政一体化和研究生一体化育人的试点改革。推进“三育”改革举措落实落细,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持续推进劳动教育品牌课程创建。建立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常态化制度。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加强思政课程铸魂育人主渠道建设,推进课程思政优质资源数字化转化和示范共享,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团队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5.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实施新时代基层党建“对标争先”三年行动方案,围绕“一融双高”推进第一批党建品牌建设,启动开展第二批党建品牌培育和申报评审,为申报全国、北京高校“对标争先”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打好基础。健全二级党组织工作标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基层党组织政治把关实施意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机关党支部工作考核评价和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分层分类开展机关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党员、机关管理骨干及机关新入职教职工系列教育培训。
        6.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和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教育培训体系,开展青年教师、海外归国教师、高层次人才等不同群体教师教育培训,组织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教师研修。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健全师德违规通报制度,完善师德考核。
        7.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有力的政治监督保障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和落地见效。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做好“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督、加强雄安新校区建设纪检监督等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和落实。推动完善纪检专责监督体系、党内监督体系、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和基层监督体系。巩固深化巡视整改成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五年巡察工作规划,开展新一轮巡察工作。健全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格局,完善巡察工作规程,制定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办法。
        三、以抢抓资源和引育人才为重点,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8.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入实施拔尖人才培养“高原”“高峰”“知行”三大计划,推动詹天佑学院申报国家级未来技术学院相关工作。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学院和“四新”建设。以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为核心,全面落实工程硕博士培养计划。
        9.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专业设置管理机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五类一流课程建设,统筹做好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全国优秀教材培育工作,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全面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准备工作。深化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修订就业创业工作考评表彰办法、聘任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授课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持续提升本研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和质量。完善研究生教育教学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基于学术绩效评价的研究生学术成果奖励办法。提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报告学生人次。保障生源质量稳中有升,进一步提升位居各省前列的本科生生源占比和研究生生源中同类及以上高校占比。确保毕业生就业率总体稳定,本科毕业生深造率稳中有升,提升毕业生在重点领域就业比例。制定学历继续教育“管办分离”相关管理办法。
        10.加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学科建设。完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做好中期自评总结,完成“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数据填报,加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分析总结,落实以评促建。研究制定学科创新发展布局计划,加强一流学科群建设和交叉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雄安校区的学院、学科、平台、专业、师资等的建设规划。
        11.持续开展有组织科研。推动科研平台相对实体化改革,全力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力争安评中心可研报告、智慧轨道交通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双一流”平台专项获得正式批复,加强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和移动专用网络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既有科研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并承担相关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任务,依托大平台、大任务,建设大团队。加快国家高端智库、省部级智库建设,争取获中央主要领导批示、入选省部级《成果要报》等成果数持续增长,推进原创科研成果产出精品力作,提升社科类专著数量。
        12.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充分发挥好铁路科技创新联盟、智慧重载铁路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协同平台作用,对接高铁CR450、川藏铁路、3万吨重载铁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水平自立自强、军民融合等重大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需求,争取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落地。科研项目取得新进展。高质量推进“交通强国”试点建设任务。横向科研总经费、高质量论文数进一步增加。修订科研分类分级办法,完善科研绩效分类评价措施和标准,引导科研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加强科技奖励培育力度,力争在主持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新增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级创新团队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13.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引育人才,加强人才引育成效考核与激励,持续实施“卓越百人”“青年英才”等人才计划,全力做好院士申报工作,力争在国家级人才项目申报和入选方面取得新突破。修订二三级教授等选聘及考核相关制度文件。统筹教研、教学、研究、实验技术、管理服务等系列队伍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职工绩效分配制度,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
        14.巩固、拓展、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举办可持续交通全球大学联盟成立大会,发起暑期夏令营、可持续交通全球大学联盟国际合作项目等。持续推动学生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引进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学课程,健全学生海外访学奖学金制度,提升赴境外联合培养或访学学生数、接收联合培养或访学的境外学生数。派出教师赴一流大学交流“学课”、管理调研。提升外籍专任教师数量,修订外籍教师管理办法。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管理,拓展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推进落实马来西亚彭亨大学、俄罗斯交通大学本科双学位项目。做好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工作准备。
        四、以狠抓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支撑,汇聚学校发展新动能
        15.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深入推进“五位一体”一流学科建设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调整基层学术组织,做好人、财、物、房和人才培养“五大资源”的统筹配置。做好“十四五”规划中期总结评估工作,强化考核监测。探索一体化的教学科研学术评价体系,继续强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机制,做好改革成效和经验的总结工作。推进学校法治建设进程,完善依法治校体制机制,出台保护校名校誉的具体办法。健全学术治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学术治理流程。完善教代会相关制度文件。强化提升财务治理效能和财务服务质量,制定学校经济责任制、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务诚信管理办法等制度。全面完善采购招标工作,强化经营性资产监管,持续加强校属企业管理和改革。深化落实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机制,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
        16.继续优化办学空间和办学资源。推进雄安校区立项和土地手续相关工作,完成规划报批并启动一期建设项目相关工作。全面完成唐山研究院三期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抓好海滨轨道交通综合研发试验基地二期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科研团队入驻。优化图书馆馆藏布局,营造良好自习环境。加大外部资源拓展力度,构建校院两级联动校友工作机制和长效化筹资工作体系,持续跟进“亿基金”“院士基金”等重大筹资项目落地。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制定校企合作工作细则,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落实。
        17.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能增效。推进融媒建设,打造一批有温度、有热度的融媒产品。精心打造一流宣传片,加强成果成就宣传和一线师生典型宣传。积极争创首都文明校园,开展“美丽校园·文明同行”专项行动,创建特色文化活动新品牌。持续加强档案管理、校史研究和出版工作,提升校史展示的数字化、时效性。推进运输设备教学馆的保护性改造工作。
        18.提升服务师生水平。打造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管理服务与后勤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服务广大师生教学科研全过程的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数据治理工作和全校业务流程再造工程。完善师生“接诉即办”机制,健全问题快速反应和解决反馈机制。做好教职工住房保障相关工作。充分利用财政专项资金,持续推进楼宇消防、地下管线、固定电话光纤等基础设施修缮改造升级。深入推进家属区多层楼加装电梯工程,改造家属区绿地景观和行人出入门,进一步改善家属区环境。提升传染病防控和医疗服务的能力,优化师生公费医疗就诊的便捷度。